【南方日报】他,一生节俭,一盏明灯!

  

  来源:南方日报

华农“布衣院士”卢永根逝世,生前倾囊捐赠880余万元设教育基金

他,一生节俭,一盏明灯!  


  8月12日4时41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永远离开了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

    他走得了无牵挂——

    生前,捐出8809446元积蓄,用于奖励华农的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身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并无偿捐献遗体,支持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

    他又走得令人牵挂——

    生前,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节俭,一点一滴地省下巨额积蓄;身后,在他手上传承下来的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将继续造福后代。

    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科学家的初心和底色。在卢永根的同事和学生心中,这位“布衣院士”走得光正亮堂: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节俭、一盏明灯,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钟哲

    见习记者 吴淑斌

    效力祖国复兴的香港仔

    4天前,卢永根刚刚过完第70个共产党员的“政治生日”。

    卢永根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到广州。在烽火年代,他为何做出这样不可思议的选择?

    “因为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回忆起少年往事,卢永根的一句话充满力量。

    为祖国复兴效力,是卢永根贯穿一生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前,他遇上了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的丁颖。恩师丁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也“改造”了丁颖的思想。

    他紧跟丁颖的步伐,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他也成为了丁颖的“忘年交”。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丁颖在1956年以6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定地拒绝。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为何放弃国外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动情地说。

    卢永根为祖国复兴效力的信念,也感召了一大批到海外留学的高层次人才回到祖国工作。

    “正是被他高尚的为学为人品格所折服,我才来到广州,并得到他的倾力培养和信任。”回忆起35年前,在大洋彼岸初见卢永根的场景,全国政协常委、华农副校长温思美依然激动万分。

    他的学生、华农教授刘向东回忆说,卢永根给他们推荐国外工作学习的机会,但一定不忘多次叮嘱,出国后一定要热爱祖国,一定要好好工作,一定要学成归国。

    创新又严谨的好导师

    虽然时值暑假,但卢永根逝世的消息迅速在师生中传开了。华农师生自发来到卢永根雕像前,手捧花束,深切悼念和缅怀这位好导师。

    治学时,他的严谨给学生和同事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赵杏娟担任卢永根的秘书已有20余年,在她的印象中,卢永根的细致已经达到了“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程度。

    “他常常对我说,要对自己讲的话、做的事、写的文章负责,哪怕是一条短信、一封邮件,发出去前都要检查一下是否有错。”赵杏娟回忆,在卢永根的工作里,“定稿”永远是“不定”的,第一天定稿打印后的文章,他在隔日很可能再提出修改意见,精益求精。

    治校时,他的洞察与创新领先学界。

    上世纪80年代,华农发展落后,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局。1983年,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农校长,接棒后大胆祭出“奇招”,克服重重困难,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被称为“华农八大金刚”。

    正因释放了改革活力,华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而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如今已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最熟悉和亲近卢永根的学生们知道,他总把“先党员,后校长”挂在嘴边。

    他的大力改革、勇于创新,他的勤勉严谨、一丝不苟,都来自于一位老党员的赤诚初心。

    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张桂权说:“老师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从来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70多岁高龄时,卢永根听说清远佛冈一座山的山顶有野生水稻,便决定亲自前往寻找。

    山上无路,布满荆棘。到半山腰时,卢永根已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便扶着他慢慢往上爬,终于采到隔离比较好的宝贵野生稻。

    卢永根花了几乎一辈子的心血收集种质资源。在最后的日子里,即便是在病榻之上,他还是反复嘱咐前来探望的学生:一定要传承好前辈留下来的珍贵种质资源。

    近5年来,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毫无保留的老党员

    2017年3月的一天,卢永根夫妇出现在了银行。

    原来,卢永根知道自己罹患重病,自觉时日无多,和夫人徐雪宾商量后,将8809446元积蓄,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入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时,颁奖辞是这么写的: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取得卑微,舍得伟大。华农师生清楚,这位一掷千金的老党员,过着极其苛刻的简朴生活——

    家里的陈设非常简朴,摆放着几件老式家具,一台老式收音机坏了,他让人修一修,将就着继续用。办公室搬迁时,他舍不得用了几十年的老柜子,让工人翻新了一下,又用了一个十年。

    他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坚持走路,说是能锻炼身体;因私出行他会选择坐公交车,有一次下起了大雨,他就挽起裤腿蹚水回家;出差搭飞机时,他都是买经济舱,因为国内航班“时间不长”;患病住院期间,他也要求秘书搭公交车和地铁出行;他会在办公室自备邮票,私人信件绝不花费公家一分钱。

    退休后,他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他再将另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华农的很多学生都知道,老院士最喜欢的菜式是青菜配蒸鱼。他总是吃得干干净净。

    时间仿佛回到35年前的那个夜晚,卢永根在华农红满堂草坪上,给全校学生作3个多小时报告——《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

    他的声音在星空中传开了:“我今天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

  

  

  

  


SCAU Copyright © 2019华南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4401060500010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