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捐款880万元的“布衣院士”走了

卢永根

 

■本报记者 朱汉斌

  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而根据他本人生前遗愿及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水稻遗传一代宗师粮安天下,育种教人八方桃李惠泽苍生。”当天,褚启人、毛昌祥等三百多位中外水稻人联名向华南农业大学发来挽联吊唁。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卢永根先生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是华南农业大学的重大损失。

  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

  卢永根,广东花都人,1930年生于中国香港,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学家,也是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

  生于兵荒马乱之际,年少时亲眼目睹日寇暴行,卢永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也因此对国家强盛、科技发展有着更加殷切的期盼。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就入党的老党员,卢永根对党更是一腔热血,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生逢大时代,历经数十载风雨沧桑,在人生的众多关口,卢永根都选择了“家国”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卢永根本可以留在香港,但他却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广州,做一个普通的穷学生。

  多年以后,他跟随中科院院士丁颖前往北京。本可留在条件较为优越的中国农科院,但他没有选择工作生活环境都不错的京城,而是回到华农,站上了三尺讲台。

  改革开放后,他前往美国探亲,家人希望他留在条件优渥的美国,但他想都没想,毅然回到祖国,选择继续执教。

  1987年,中国农科院时任名誉院长金善宝向中央推荐他担任下一任院长,卢永根婉拒,坚守在华农校园。

  一生简朴却倾囊捐献

  2017年3月,卢永根把88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教育事业。

  “880多万从哪里来?其实也很简单。这是夫妻两人数十年来共同的积蓄,基本都是工资。他们两位平时生活非常简朴,房子也只有一套,平时很少花钱。”卢永根秘书赵杏娟说。

  他抛弃了太多常人眼中的功名利禄,选择了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荆棘之路”。他放弃了巨额的财富,选择了平淡简朴的生活。

  2018年3月,卢永根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卢永根生前无数次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把一生献给祖国。他始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这是卢永根一生恪守的原则,也是他经常对学生念兹在兹的训诫。

  毕生致力水稻遗传育种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他协助著名水稻专家丁颖院士组织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我国各地区水稻引种、地方品种资源的改造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丁颖院士逝世后,卢永根接手主持试验,总结和编写了《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该书于1978年出版,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卢永根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栽培稻的起源,首次建立了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证实了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和学生一道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学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卢永根勤奋敬业、治学严谨,取得成绩时总是归功于团队的共同努力,从不独揽功劳。他坚持把育人放在学术工作的第一位,对学生和年轻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给予充分关注和关心,在作物育种和遗传学领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

  卢永根院士走了,却将科研精神、高风亮节播撒于华夏大地。

  《中国科学报》 (2019-08-13 第3版 综合)

 

 

SCAU Copyright © 2019华南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4401060500010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