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卢永根:无言行动诠释大美人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杨志群 方玮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这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的话。他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一生节俭

    捐出毕生积蓄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今年3月,卢永根撑着孱弱病躯,在夫人徐雪宾的陪伴下,把一生积蓄8809446元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做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叮嘱说,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农学院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厉行节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

    华南农业大学辅导员、校团委团干部韩硕在就读本科期间曾以学生志愿者身份结对帮扶卢永根夫妇。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卢永根家中陈设非常简朴,至今还用着老式收音机,“有一次收音机坏了,老人家拜托我请人帮忙修理,而不是另买一台”。

    只要不外出,中午下班后卢永根就会定时出现在食堂,和师生们一起吃饭。很多华南农业大学师生都能在学校食堂见到卢永根的身影,知道他爱吃青菜配蒸鱼。卢永根自然有许多飨宴的机会,但他都婉拒了,理由就是:节俭。

    前几年,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卢永根年纪大了,建议他请个保姆,出门叫上学校配的专车,保障安全。还没听完,他就直摇头,然后继续“我行我素”: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缓缓步行到车站坐公交;一旦遇上大雨,就挽起裤腿,趟着雨水回家。

    信仰坚定

    鼓励恩师丁颖院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今广州市花都区),1930年生于香港,从小在香港接受教育。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时,香港沦陷,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 

    在乡下时,卢永根亲眼目睹日军的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他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在乡下住了将近两年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

    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高中毕业,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到广州迎接解放。他说:“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在华南农学院里,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丁颖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水稻育种领域便有“南丁(颖)北赵(连芳)”之称。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

    1953年8月,卢永根大学毕业,党组织安排他留校任教。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这些特殊经历,使卢老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习惯。”华农农学院副院长孔琴说,在卢永根的要求下,作物遗传育种系党支部有一个严格规定,所有党员每月按时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

    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华农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3天,“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专题组织生活会。

    “听完习总书记的报告,我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卢永根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我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祖国!

    践行诺言

    “卢永根精神”令人敬仰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近5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他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这就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倡导“拿来主义”,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13年间,他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回忆,卢老担任校长期间,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

    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等,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在那些不为人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在担任校长期间,卢老坚持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从政。

    卢永根一生搞过科研、做过教授、当过校长,并遵循“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处事原则。在他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感慨地说,卢老的治校和治学理念已经融入华南农业大学的精神,而他本人,也成为华南农业大学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手记】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
天海

    从广东到新疆,从华北到陕甘宁,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对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和性状如数家珍。他的手抚摸过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这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用行动诠释着一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作为科学家,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等多方面取得进展;作为教育家,他放弃个人名利回内地教书,为国家复兴效力,他告诉青年学子,要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本应风光无限的大学前校长,他“家徒四壁”,对节俭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却将毕生积蓄880余万元捐献给学校。

    他对同事、学生充满真挚情感,博士生刘向东去香港大学做研究,他主动借了1500元,还将自己出国用的两个行李箱与一套新西服送给学生。但他却严于律己,不为私人情感所累。在担任校长期间,一位做工程的亲戚来“走后门”,他严厉苛责:“只要我一天在,你一天不要进华农大门”;患病住院期间,他仍要求秘书给他办事不搞特殊,尽可能乘坐公交、地铁。

    他的同事、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斌写道:“一个人有了敬畏自身的良心本分,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就有了规范。卢永根院士谨慎行事,勉力前行,用无言的行动书写无悔人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卢老而言,科学是他将自身命运与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的最好方式。如今,卢老已迈入耄耋之年,他仍愿继续燃烧自己,照亮更多青年学子和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为祖国的未来谋得一片新的光亮。

    一如33年前的那个夜晚,他在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草坪上给全校学生作的3个多小时报告——《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中所述:“我今天的发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那是我所热切期待的。”

 

 

 

  

  

SCAU Copyright © 2019华南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4401060500010

管理登录